【谈公益】谈公益之1: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
Post by 2015-01-19
近来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公益。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做公益是个迂腐的事情:倘若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舍己为人就要么是圣人,要么是傻B;或者既是圣人,又是傻B;倘若信奉的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么帮助他人简直都有了点违背天命的意思。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多少仍然信奉自我奋斗:那意思是倘若一朝荣华富贵,那也要么是十年寒窗苦读,要么是父母辈十年寒窗的结果。倘若有这前生修来的福分,不赶紧享受那豪车名表,都对不住自己。一句话:做公益跟我们的传统格格不入。
别怪五毛别怪妈,我自己回头想想,不得不引用那著名教授的话,这事儿,着实有点儿"反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我想了想,有三个原因:
第一,我们的传统其实是反人性的。统治这天下生灵这四分之一,不反人性无法成功,于是按鲁迅先生的意思,传统经典著作,字里行间就两个大字:杀人。但其实如果不加限制,我们的自然属性是同类相助,因为这是人,不,是我们高等动物的一种特征和生理需要。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时间机器》,讲到一个科学家来到公元802701年,发现人已经分化成了两种:退化的艾洛伊人(Eloi)住在地面上,住着宫殿,晒着太阳,都是俊男美女,可是美女掉到河里了俊男却不知道去救,原来他们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奶牛;而进化了的莫洛克人(Morlock)尽管长得很丑,也住在地下,却每天晚上成群结队上来打第一种人的猎;在咱中国,当过知青的也都知道,杀鸡给猴看是有道理的,因为杀鸡给鸡看根本没用,即便是杀了公鸡的那个母鸡,第二天早上他照样叫得勤;相反,你要上峨眉山欺负一下猴子,那猴群是断断不会让你平安下山的。
土洋的例子都说明,生物越是高等,就越有关心帮助同类的意识;而进化到人这里,才有了一种叫"爱"的感情,使得帮助他人(极端例子是违背生物本能的舍己为人行为)成为一种生理需要。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罗勃·赖克(Rob Reich)就认为,给公益组织捐款也是一种消费行为,而且是奢侈消费行为:因为消费者得到的是一种商店里根本买不到的心理满足感,也许还外加社会地位和朋友的羡慕嫉妒恨等等。他的观点也许有点偏激了,但那道理是不错的:这种心理满足感是我们基因里存在的,只要是人,你就有做公益的本性。
第二,在中国的当下,做公益有它特别的作用。今天党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这是一个事实。我不反对大家来争论背后的原因,可是在争论的同时,咱们必须考虑到孩子要吃饭,花儿在生长,学生要上学,有些东西是等不及的。到头来,中国人都困在一个窝里,不帮助一个失学的孩子,他就可能变成一个罪犯;而今天多给年轻人吃几个鸡蛋,明天可能就少一个五毛,这都是非常现实的考量,也是逻辑通顺的事情。不做,反而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了。
公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在政府之外,个人、团体、企业、宗教人人都在添砖加瓦,这才能分散社会问题的风险。在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欧洲,政府都已经变得非常边缘化:比利时有2年多根本没有政府,最近瑞典也推出政策,人人都可以去当10天的政府发言人。这样社会还运行的好好的。当然我们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跟人家没法比,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稍微做一点点为公共利益的事情,而这一点点乘以13亿,就会让善的力量变得可观,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赞同@于建嵘的随手做公益:别看事情小,加起来就有很大的力量。除开那些移民的(最好再也别回来),对我们这些剩下的,随手做一点,那就是对别人——也就是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稍微好一点;
第三,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公益还将担当特别的作用。我大胆的预测:如果我们也坐上时间机器,到30年之后的中国,你也许会发现"投资"公益成了回报最大的行业;而这些金钱的或超出金钱的回报,将是属于今天的志愿者们的。只有最有远见、最有理想、最有能力的年青人,今天才会清醒的选择加入公益事业,因为没有一个更好的环境,赚再多的钱买再大的房子,到头来可能都是浮云。在一个易粪相食的社会,有钱买到的也是有毒食品。而倘若中国的明日更美好,那一定属于那些将垃圾变成美食的人们。
所以从宏观来看,我愈发相信,今天在中国公益领域发生的事情,其重要性将与80年代发生在经济领域的事情相比;当年正是一群大胆的吃螃蟹者下海,推动我们挣脱了计划经济的桎梏;而今天,中国社会的改革,也多半会走这条增量换存量的道路,直到取得突破。和当年一样,在许多人看不到希望,嚷嚷着"弃船"、逃离中国、移民的时候,冷嘲热讽的时候,却有许多年青人放弃了舒适的选择,默默的而把为社会、为公民服务当成了自己的事业。社会改革将需要更多的精力、智慧、耐心,而且没有捷径可走,但是将会更加激动人心,因为我们从事的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但是坚持下来的人,一定会收到丰厚的回报:未来的美好国家将属于一手创造了她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