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明日中国 明日公益 上海明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明日中国基金会 ChinaNext Foundation Shanghai CNF China
JAN
01TH

理事寄语 | 写给明日执行长的年度信——人性

Post by 璞石立远 Leo Liao 2021-01-01



各位明日执行长:


在去年底的年度信,我跟大家写“未来已来”时,感觉就还有点象写科幻(写在十年之末-给执行长的一封信)。我也没有想到“未来”会在这么一年中,以这么精彩的方式快速到来。

说起来,只是一个病毒。一个传染性强,但致命性并不突出的类流感类传染病。你会想到,我们打传染病那么多年了,应该可以从容对付。即便一时疏忽,当武汉封城时,大概已经到了高潮了吧。当3月新增病例清零后,应该已经进入尾声吧。然而,站在年末的时候回看,我们竟发现,一个防疫事件已经从中国地方官员的习惯性颟顸开始,一步步失控,也许变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人类参与、也会决定之后人类命运的历史转折性事件。



这不是这个病毒有多么毒。而是在这个特殊的时点,它变成了一个催化剂,逼着人类的文化、社会制度、国际关系、科学技术、各种机构和体制进行了大量、决定性的、不可逆的改变。是这些改变:每一个人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的改变;政府和人民关系的改变;金融、经济规则的重写;科技和人的关系的改变……是这些改变,这些对抗病毒引入的变化,而不是病毒本身,使得今年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是一个崭新纪元的开张。


 

穿越到未来,我们的历史书上一定会有各种版本的语言写:

 

“从2020 年的全球病毒流行开始,…………xxxxxx“;

“自从2020全球病毒流行之后,…………xxxxxx”;

“2020全球病毒以来,…………xxxxxx”;

……

  

这个“…………xxxxxx”,就是我们接下去要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的历史。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思考这一场病毒给自己所在行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制造商在反思供应链的有效性;跨国公司在试验大规模在家办公是否可能,以及,哪些工作岗位可以裁掉;菜场的小贩在想互联网公司进入后自己是不是得去送餐;演员在琢磨抖音的推送算法。民主国家在反思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广告如何影响政治走向;专制国家在实验如何利用廉价算力维护社会稳定……把这些加在一起,你会发现一个和过去几千年截然不同的、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会怎么样?我们已经有一个大概的思路,但是没有人能够下断语。

 

当然,在明日团队,我们早就做好了技术准备。我们早在三年就实现就实现了分布化、云办公、灵活工作制,实现了使命驱动、面向未来的组织形式,甚至实现了无上限年假,我们重定义了机构和个人的关系,早已面向未来。但是,世界变化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我明确地警告你们,有一些未来的可能性会很阴暗。今年,人类打开了两个魔盒:AI科技进步和金融领域的无底线放水。这两个都是大过滤器级别的魔盒,可能会永久地影响人类文明的未来。你看到的科幻小说,从《1984》到《头号玩家》到《饥饿游戏》,也许很快来到我们面前。

 

那么,我们社会创新领域呢?目前我很少看到有人反思和讨论。但我认为这里的变化和挑战却是最大、而且前所未有的。认真查看目前公认的13个属于“公益”的领域,很容易看出有一些领域会完全消失,而另外一些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新的公益领域会出现。


例如,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随着现代货币理论[i]的盛行:


  • 传统的扶贫、济困领域会消失。今年,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绝对贫穷,给孩子们提供的免费午餐也基本普及,而解决方法跟传统公益倡导的没什么关系,其实很简单粗暴:政府直接花/发钱。政府发钱背后,则是金融领域的信用货币理论和科技领域的技术发展,简言之,其带来的生产力革命性提升,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也有足够的运力和机制,极为廉价地供应每一个地球人的基本需求——不管你工作不工作。不仅是吃喝,网络、算力和游戏的发展让其它的基本需求:住宿、娱乐、社交乃至性爱都变得极为廉价(这不一定是件好事,请参见这里)。因为廉价,我预计UBI(全民基本收入)会逐渐全面铺开,从而彻底解决传统贫困和营养问题。在我的微博上,我做过一个简单的测算。至少在中国,即便是今天,UBI也没有那么困难,障碍只有观念。




  • 传统的助障、助病领域也会在科技的发展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简单的残障,如肢体残障早已不是一个问题——“腿断了换一条就完了”,刀锋战士也已经走上了奥运会的赛场;对于复杂的残障,如认知症障碍或阿兹海默症,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也在快速进步。即便是治不好,在可以想象的未来,居家照护或者离家照护都会大规模地智能化或者干脆引入机器人。



就想想我们自己好了。如果有一天不幸住进了照护院,你是更喜欢捧着手机看自己喜欢的剧或玩游戏呢,还是跟一个陌生的陪护人员瞎聊天?



[i]现代货币理论,英文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是一个争议极大,但在过去几年开始异常盛行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金钱”不是财富的代名词,它的背后是信用,是一种在经济活动中自然产生、但也可以被央行、政府控制,无限供应、成本为0的筹码。既然金钱只是一种成本为0的筹码,那政府就不应该出现钱不够的问题。既然钱不可能不够了,那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比如贫困问题、教育问题,那都不是个事儿了。感兴趣的同学请自行学习,此处不再展开。MMT被我描述为“金钱筹码化”,和社会虚拟化、人生游戏化、世界扁平化共同组成我面向未来的“新四化”理论。有兴趣可以参见这里


图1这个场景会是我们这代人老去时的常见场景(图原链接

  • 养老领域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医学、营养的发展让人类的寿命延长,让晚年生活的质量提高,从而让传统“养老”概念消失。大多数老人不需要养了,自己过得挺好。即便是失去生活能力、没有人陪伴的老人,如上一点所说,智能设备和机器人的陪伴和照护也会远好于人类甚至儿女的陪伴。


图2这个时代流行拼爹


  • 作为公益的教育领域会消失。在5G时代、在大规模远程教育铺开之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教育问题解决了。“支教”一开始会变成一种旅游活动,然后会彻底消失。可以上学而思网校、用有道词典笔、刷知乎、在“我的世界”里和全世界同龄人交流的孩子们,为什么还要陪着不知所谓的大学生支教团?不再享有心理上的优越感之后,哪个大学生还会想去已经不再贫困的山区支教?


图3 下一代社交方式。你不知道这是啥对吧?你可能老了(原图链接


  • 环保问题也会得到极大的缓解、甚至彻底消失。并不仅仅是因为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少用几个塑料袋了。其根本原因是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尤其进入虚拟化生活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索取强度大大减轻。可以远程视频,就不必坐飞机了。坐自动驾驶的电动车了,自然就不需要烧石油了。都买游戏道具了,就不必买香车宝马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生产那么多了。从趋势来说,人类不仅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向自然无限索取,反而会因为老龄化、虚拟化的发展从大自然撤退。在人类撤退的地方,大自然会自然恢复生机。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实践中早已成为现实。随着中国大规模建设的结束,随着人口老龄化、生产智能化的到来,环境会自然改善。大自然的力量远远大于人类。


  •  救灾、医疗健康领域在政府的强力介入(应急管理已经升格为部委),尤其是在可以印钞之后,都变得不是事儿了。


文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根本上来说就是对能源的利用水平。工业革命解锁了化石能源和少部分核能,带来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但究其本质,即便在今天,人类利用的能源绝大多数依然来自于低效的太阳能利用:食品生产基本靠自然光合作用;工业生产依靠数千万、数亿年前的光照形成的煤炭、石油等等。

但是,光伏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一切。光伏已经可以实现平价上网,而这只是刚刚开始。有数据表明,我们目前利用的能源,只相当于太阳照到地球的万分之一,只要把这个数提升到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使用的能源能够提升10倍。这意味着能源的价格会降低到接近于0的水平,而能源价格降低为0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食品——的价格都可以降低到基本为0。我们已经在路上了。更多阅读,请参见这里


你可以看到,在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化的背景下,整个传统公益部门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虽然很少有人在讨论,但变化就是变化,而一场病毒让它大大加快。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去年信里提到的),当下主流的公益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也就是你们从哈佛政府管理学院或者福特基金会学到的那一整套,因为它们都建立在欧美工业化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中国的发展、智能化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改变缺乏认识,也无法指导我们面临新的世界。整个“公益”、社会创新领域,都将很快进入一个没有理论指导,要面对全新现实的新世界。


图4 2015年明日公益发布的我们认可的11类公益活动。可以看出,大多数领域都会在新世界碰到需求变化的问题。标黄的几类可能会转型压力小一点。但每一类都涉及到对人性的认知、对自我的改造、也涉及到意识的觉醒。好难。


当然,如果我们做公益的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庆幸自己使命的完成,庆祝自己失去存在的理由。如果新的世界里面这些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难道我们不应该庆幸?

 

如果西方世界的社会发展理论不能为实践提供指导,不正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的机会?

 

很可惜,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在明日长期的实践中,尤其在最近,我意识到了中国公益人职业和个人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困难解决,也会长期困扰着我们的幸福。因为它们都来自于我们自身,来自于内心。世界已经在进入未来了,我们内心还没进入现代。

 

第一个危险,就是人性。在我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在金融投资领域,我们对人性非常的警惕,因为这是每个市场参与者的本能反应,异常难以控制,而控制不好就会亏钱。在其他的领域,人性一样地发挥作用,只是可能掩藏得更深、更难被体会到,使得不注意的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在去年给大家写的信中,我谈到过这些掩藏在我们每一天、每一个决定背后的本能。它们像礁石一样,相对固定、看不见,但却决定着海面上的波涛汹涌的东西。只要是人组成的社会,人性就在决定着一切。

 

那么,人性是什么?

 

人性是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在渔猎、新石器时代,在上百万年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在动物世界里活下来形成的一些生存习性。由于这些习性产生于文明发展以前,不仅没有文字记录,甚至都没有形成传说或教育,我们的大脑对它们没有理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因为它们是自然进化、而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它们与生俱来,写在我们的“底层代码”上,对我们的行为模式有深深的影响。在数百万年时间里,这些底层代码、这些人性对于我们的先祖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它们决定了人类成为万物之王。但在现代社会里,这些形成于渔猎时期的人性,却是影响我们工作、造成我们低效、使得我们犯错误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幸福的根源。

 

我有幸同时从事公益和投资。这两个事业都是典型的反人性的事业。因此,在今年的反思中,我已经可以相对清晰的对人性进行分析,进行认识。


我开始认识到,公益行为、公益整个领域的领域和实践,就是反人性的。这种多层次、复杂性的反人性直接决定了公益工作的难度。当然,也使得公益工作具备人性升华的可能性。做公益久了的人,身上都自带光环,散发着一种人格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控制、升华了人性的结果。

 

记住,人性的工作机制是在大脑反应之前,在“不假思索”之间进行本能反应。就是因为它的本质是不假思索、本能反应,尽管我们的生存条件已经比几百万年前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这些下意识、本能反应仍然在多个层次、丰富多彩地决定我们的行为。


我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将人性进行分类:

  • 从众。在猛兽的围捕下,成群活动是相对安全的,落单通常是危险的。为了增大生存的概率,我们的本能里写下了“随大流”这个基本人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本能依然如此。在放弃思考的情况下,我们决策的依据就是看别人怎么做的。


    但公益,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领域。如果从众,你就不可能进入公益领域。如果进入了,你却控制不了从众的本能,你就会只会让自己痛苦和一事无成。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忠于内心,并勇于行动,这是反人性的第一级;


  • 短视。在食物缺乏、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每一天都是冒险。明天的事情没有意义,只有下一顿饭才是重要的。为了吃饱,我们的本能里写下了“先吃再说,万一没死呢”这个基本规则,极为重视短期利益,而对未来的风险和好处都当做不存在。(这就是人为什么会拥抱美食、拒绝锻炼的原因。并不是美食好、锻炼不好,而是美食的好处比较近,锻炼的好处比较远)。在古代,我们会为了一颗浆果冒生命危险爬上悬崖;在现代社会,我们会因为一个红包欠下网贷。这都是本能。


    然而,公益领域的本质就是延迟满足。我们今天所有的困难为了明天世界能变得更好。没有明天,做公益毫无意义。事实上,就是因为过去的人都短视,才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拖到今天。形成延迟满足的习惯,永远看着前进的方向,而不是这个月的工资,是反人性的第二极;


  • 恐惧。羚羊感受到风吹草动就会夺命狂奔,人类也是如此。在危险的森林里,先感觉到危险的人,更容易从熊的口中跑出生天、传下基因。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后,我们已经把对恐惧的恐惧写进基因底层。


    恐惧并不只是对生命的恐惧。在现代社会,恐惧往往进化形成了大家口中常说的“不安全感“。这就有很多种了:不被社会接受的恐惧、下个月花呗还不上的恐惧、爱人离开我的恐惧……为了逃离不安全感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我们不敢和明明不合适的恋人分手、不敢从剥削人的企业辞职;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不惜按揭一生去换来一套鸽子笼(这个是恐惧和短视的综合结果)……如果一个无赖来威胁你,你因为”不知道他会怎么样“而屈服。你会”惹不起躲得起“,在威胁前变得无比顺从。”不做这件事我就罚你100块“,比”做了这件事我就奖给你100块“动力要强得多。这都是恐惧这个人性在起作用。


    然后你会看到,做公益的人天然应该是无畏的。如果被恐惧所控制,你应该逃避现实,而不是解决社会问题、帮助他人。懂得“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在极大的恐惧面前依然能理性思考,是反人性的第三级;


  • 贪婪。在动物世界,食物等资源十分稀缺,因此蛇会吞噬比自己身体大的食物;我们的先祖,也是要贪婪的人才活了下来。探索的地盘越多,找到的食物可能越多;征服的雌性越多,后代繁衍存活的概率越大。一切都是为了活着。


    现代社会,我们也许不会再吃撑肚子(也许偶尔也会),但是贪功冒进却是常态。都不用到现代,在古典战争中,利用对手的贪婪设套也是经典战术。进入文明以后,摊子铺得越大、开始的活动越多,成功的几率越低、赚的越少。我们的理性都告诉你专注才会成功,但是你的本能就是忍不住多吃多占。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确实反人性的。公益更是如此,能经受各种诱惑,不求快速扩张,但求精耕细作一个组织、一个项目,才是成功的秘诀。这是反人性的第四级;


  • 强权(牛逼)崇拜。在朝不保夕的客观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放弃自由意志乃至人身自由来换取安全。我们的本能是崇拜并跟随强人,哪怕忍受各种形式的剥削包括性剥削也在无所谓。我们的文化里,甚至已经将欺辱和剥削他人合理化,认为这是强人的特权。对不对?我们忍受欺辱,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潜台词是,你有一天强大了你也可以随意欺负别人。人类就吃这一套。在圣经中,上帝给人类发尽福利也没用,需要通过发大水才能换取人类的崇拜,这是他也不得不利用人性的结果。不欺压别人的人,我们的人性告诉你,这不是因为他厉害而且好,而是因为他蠢。


    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给强人崇拜罩上了许多装饰。人身剥削已经”太过分了“,但只要不那么过分,则依然是给强人的特权。在21世纪,我们也将牛逼崇拜进化到各种形式,“你长得漂亮你说什么都是对的“。“没办法呀,谁让人家牛逼呢”。


    然而,崇拜牛人你就不要做公益了。公益的本质就是帮助弱势群体,帮助无法发声的人。你要崇拜牛人,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公益领域的领导人必然是相信自己,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的。这是反人性的第五级。


  • 忘恩负义与欺骗。在寿命极短、没有法律的数百万年里,在最亲密的圈子之外守信与报恩不具有意义。拿到现实好处之后,忘恩负义才是常态、才能活下来。在农夫与蛇的故事中,是蛇、而不是农夫活到了最后。


    对我们的先祖来说,他人的无私帮助,并不比路上偶然发现的食物更为特别。要感谢,那也是感谢自己命好、老天照应、命不该绝,等等。如果有人分给自己半条鱼,正确的做法是把他剩下的一半也夺走(因为他有鱼、而且弱/蠢),而不是报恩。当然,自从进入文明、多次博弈成为主流后,忘恩负义已经成为人类理性集体排斥的特性,可是它依然埋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没有强有力外在约束的情况下,忘恩负义依然是我们的本能。


    但是,你很容易看到,为什么忘恩负义这个特性在现代社会、在公益领域是个魔咒。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依然遵守诺言,帮助他人并不图回报,并对他人的帮助进行回报,这是反人性的第六级。


绝不限于公益,现代社会的所有痛苦,都可以大致归结于这些渔猎时代的基因本能(人性)和后工业化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在我的工作和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不安全感焦虑内卷都能用一个或多个人性的弱点解释。这绝不限于工作,在生活中更比比皆是。



  • 半夜了,闺蜜约去夜场。你觉得不安全,可是她说,大家一起呢,没事(从众);

  • 你爱上一个人,但对方有点不冷不热的。所以你挖空心思讨好他。因为你害怕他不爱你(恐惧);

  • 一个人爱上你,挖空心思讨好你。你心安理得地享受,而且要得越来越多(贪婪);

  • 你明明有点担心一件事,觉得不太对,以后可能会有麻烦。但是朋友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有钱你不拿啊(短视);

  • 在你弱小的时候,一个人倾尽全力帮助了你/嫁给了你/娶了你。你一开始挺感激,但后来自己牛逼了,慢慢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忘恩负义);

  • 你明明看着他的脸就恶心,打心眼里不愿意。但是不知道咋的,带着见了几次牛人之后,那张泛着油光的脸竟然越看越顺眼了(牛逼崇拜)。

……



俗语中,这就是。人性本贱的贱。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了。我们在食物缺乏的原始社会挣扎了数百万年,进入有点样子的教化和文明才2000年,现代社会才100年,有这样的贱不难理解。然而,能否用理性逐一控制上述的人性,正是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人生能否幸福的关键。


        

在西方,从文艺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教育、书籍、小说、电影,所有的实质主题都是讲述理性的光辉如何控制了人性的弱点。发展到今天,一个人从生下来不久,就会潜移默化的进行人性的控制教育。价值观才是文明的曙光。



 


图5 英国从幼儿园开始,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张贴和教育的六个“英国价值观”:互相尊重、法治、(对不同信仰和文化的)包容、自由和责任、民主。细细想来,每一个都是针对控制人的人性设置。

 

然后,在连续克服六级人性之后,在第六级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升华自身的行动,将”专心为他人创造价值“作为人生的主要使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最后才能收获终生的福报,功德圆满。这是反人性的最高级,也是从人性进到神性的门槛。


而这神性,这反人性的最高级,才是各位从事的公益的本质。到了这里,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愉悦。



图6  特蕾莎修女的Anyway,每读一遍都应该心灵震荡一遍


所以,你要知道,公益本质上是一种修炼、一种极端反人性的修行。但是这就是进步和文明啊。西方现代社会创新理论来自于基督宗教、文艺复兴中的理性映射,正是从认识、接纳我们的人性开始,并在接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赎罪),不断改进(修行),最终升华的过程。我们要建立一套适应2020年的未来理论体系,必然要直面控制和管理人性本身这个话题。

  

人性的认知和自我控制是全人类的难题,然而在中国,这个问题格外地难。就我过去十数年的观察,我发现:


  • 国人大多数迈不过反人性的第一级(从众);

  • 白领打工者基本终身迈不过第三级,在短视和恐惧之间挣扎一生;

  • 企业家、创业者通常都死在第四级(贪婪);

  • 公益领导人往往死在第五级(牛逼崇拜),

  • 极少数能达到第六级(懂得感恩);

 

与之相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早期领导人倒是真正实现了对第六级的跨越:革命一开始就是孤独的:共产主义小组全国也就几十个人——加入共产党不可能是从众行为;在之后28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激励共产党人前进的,从来都是对遥远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解放中国、解放穷苦百姓的雄心大志,而不是有口饭吃,这跨越了第二级;对恐惧和贪婪的征服使得人民军队对敌人无所畏惧、却对老百姓秋毫不取(三、四级);面对从武装到牙齿的八百万国民党军,乃至世界第一强大的美国军队,你看不到一丝丝的崇拜,反而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认真思考,拿出方案,打出尊严,从而跨过第五级;第六级,红军的欠条哪怕在几十年后也会兑现。倘若党的高级领导人在从众、短视、贪婪、恐惧、强权崇拜和忘恩负义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控制住自己的人性,历史都不会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共产主义是一个来自西方的信念,这闪烁的神性光辉并不是来自中国文化的。我们今天的公益人面临的第二个危险,正是我们的中国性。正是因为我们根植于中国这个国家,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因此很难克服人性的影响。因为,和上面讲到的西方的教育和文化不同,我们的文化和体制,本质上不是帮助我们克服人性弱点的。恰恰相反。

 

对于我国文化,在建国以前,知识分子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这个当时被称为“封建专制思想”,现在包装为国学的体系,从先秦以降,已经由数千年完善,通过言传身教、诗歌辞赋成为我们文化中的有机组成一部分。但如果你从人性这个角度看过去,你会明白,抛开表面的美丽,它的核心功能其实是利用和控制。是放大并充分利用人的人性,实现对他人的控制,实现剥削人的价值,来维护专制制度的稳定。鲁迅笔下所谓“吃人”,并不是字面意义的吃,而正是指的通过巧妙的、长期的、密不透风的控制,来把人的价值和资源抽干。


图7 要到相当的阅历,才会对鲁迅这段话有所理解。然而,理解了也不一定要表达出来,因为没有多少人敢像“狂人”一样公开地表达对自己所在文明的背叛。正是这样的集体沉默,让我们长期无法自我反省。


和西方教育恰恰相反,我国传统教育不教你怎么控制自己的人性,实现自由和升华。它激活、放大、利用这些预装在每个人基因里的人性隐藏程序,来实现对你的控制。实际上,我们的传统教育分为两块:一部分人学习的是”帝王术“、”御心术“,也就是利用人性来控制他人的技巧;其它所有人学习的是这就是命。接受被人控制的命运,并且努力享受这个人生。这就是乐天知命、糊涂是福、安分守己等等(今天的语言叫做“生活的真相”,“就是这么规定的,我也没办法”之类)。


当然,我们的教育是开放的,它不反对甚至鼓励那些问出”皇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自行学习。如果你足够牛逼,你也可以当皇帝。

 

我们不谈政治。但是当我把上面这六个人性,一一地对应到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话时,你就能体会到这套体系在中国文化中是多么的成熟、完备,是多么深地介入日常生活。利用人性控制他人这么高级的技巧,在汉语中比比皆是,你想都不用想,信手拈来,随风入夜;



看,是不是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我们的话术都在潜意识里利用并放大人性?我们不谈政治,但是整个中国历史,整个权谋和争斗的历史,都是在对人性进行利用和放大的历史,而不是教育大家警惕和控制人性的历史。我们因此才有延续几千年的不是东方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方的成王败寇的斗争史,才有延续几千年的起高楼、宴宾客、楼垮了的宿命。

 

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尽管同样为人、受到人性的影响,我们天生就会更难意识到其负面作用,更难从它们的控制中挣脱,实现自由。我们含含糊糊地感觉到不幸福、不公平、不顺利,但谁也说不清楚核心问题在哪里。我们好像知道做事应该有良心,但是没有良心好像也无所谓。从说话到做事,我们一边悔恨,一边继续埋坑。一直到现在,身为公益人,我们依然不自觉地在他人的操纵下过活,也同时不自觉地利用这些技巧去操纵他人的生活。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运作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映射。从上层建筑中的等级制度、对权力的放纵、帝王术、到日常生活中的误解和背叛,乃至说话都说不好,无处不再反映着我们在这个环境中受到的影响。


(当然,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意味着中国人整体易于控制。诱之以利,令其畏之如虎,裹挟于人流,使之终身劳碌,他们就会自己打起来,然后老老实实磕头、做牛做马了。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控制,本就是帝王之术。)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分享过一个关于好好说话的帖子。看起来很容易、很正确、但你如果做了就知道很难,因为它其实就是反中国性的。甚至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传统上从来就不是好好说话的。我们说话的目的,自古就不是沟通思想;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反而就是为了隐藏你的真实想法。长期以往,汉语的主要功能已经不是沟通,而是命令、试探和交锋。因此,你看武侠小说里面,明明三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误会,必须要先打一架分出高下来,才能有沟通(命令)的基础。


实际上,《明日公益内部行为规范》、甚至整个明日公益的设置、整个公益领域的设置,尽管是进步的,但本质上都是反人性、反中国性的。我那个时候已经知道问题之大,前路之难。表面上的各种问题,如果深究下来全部指向人性。如果从小,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正确认识、更不用说控制自己的人性。那怎么可能解决问题呢?


但是,如果我们要在一起工作,如果这个社会在新的世界要有一个未来,如果未来真的如我们所预判的那样科幻,我们别无选择。你要么直面这些,从自己开始改变;要么重复起高楼、宴宾客、楼垮了的宿命。重复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宿命。


如果公益能在未来的中国有一份自己的地位,我认为它最可能是通过行动,教育所有参与者认识自己的人性、控制自己的人性,从而更适应未来的生活。你们可能因为机缘巧合率先走上这条路,那就请把这条路认真走好。对于许多已经在生活中绝望却无能为力的人来说,你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光。

 

是的,这意味着,在即将开启的这个新的未来篇章里,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保护自己不死于黑暗,才能发出更明亮的光。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过中国价值观,那只能现在博取众长,补上这一课。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要说,这还不够。你要走认清生活的真相后,如我一样找到真相的原因,并且直面问题。

 

因此,愿大家在2021年能勇敢地改变那些我们能改变的人性,能平静地接纳我们的缺陷,也能聪明地分清楚这两者的差别。


在通往解放和自由的道路上,我祝公益能助你和你身边的人一臂之力。


MAR
03TH

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有多远

Post by 列老师 2018-03-12




各位公益热心人,明日团队在这里给您拜个早早年!过去的一年,感谢大家对明日的关注与支持,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里话”。


明日中国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慈善基金会,在这里,公益的意义不仅仅是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失学儿童,更是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我们基金会的工作,中国许许多多公益机构的工作,也包括政府中一部分的工作像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其实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的语境中仍然被强调得不够,所谓公民社会,社会“发展”似乎离我们的生活也挺遥远。其实,公民社会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




记得某次和奇点网络的吴冲先生一起聚餐时说到的故事,他之前去参观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么宏伟的建筑的建筑,以为是以前的什么皇宫改建的,后来发现这个宏伟的建筑一开始设计就是一个公共建筑,一个博物馆。第一笔馆藏也完全来自于一个私人-Sir Hans  Sloane 汉斯·斯隆爵士 (1660–1753)。而且他也不是雷锋,并没有把他的馆藏捐了。他把他的私人藏品了卖给公众,真的是公众,因为钱不是政府拨的,而是发行了一个特别彩票,由拿彩票的钱买的。这些钱买下了斯隆爵士的藏品,然后社会贤达成立了理事会,把博物馆开起来。到今天,这个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像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各式各样的国家公园乃至公共服务机构,都跟政府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法律身份都是公益组织,接收捐款,为全世界人民服务的。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就这个发现让他非常感慨——


第一,回想我们中国的历史,从什么时候有过如此富丽堂皇、却免费开放给所有人的公共建筑?实际上,我们何时有的公共建筑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里,皇宫是皇上的,祠堂是家族的,庙宇是信徒的、学校是私塾的;有些本来你以为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建筑,其实也不一定;


第二,回望我们的历史,什么时候有过一介平民,和别的一介平民们,在不要政府介入的情况下,来自己做一件开国家博物馆这种高大上的事情? 其实不仅是不能联合起来开博物馆,我们这个社会有时连一个孩子都救不了。


跟大家一样,说到救孩子我会首先觉得,啊,这还是人间么?都21世纪了,都经济大国了,孩子还没有人救吗?但是我们应该想得深一点,换一个角度思考,都经济大国了,孩子就一定有人救吗?再深一点,再哲学一点,为什么任何人要去救那个孩子?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需要两件事: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是我是不是有做这件事情的动力,能力指的是我是否有这种能力。那么,这些人是没有意愿去救?还是没有能力去救?心理根源在哪里?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搜索内心,我们发现,大家既没有意愿,也感觉没有能力。这些一串的社会悲剧,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性事件,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严重不足,反映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一个重要缺失。中国传统,第一,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家和国之间建立一个上下级的联系。正统人生道路都是先好好读书,然后赚钱当家长,然后当大家长,然后更大的家长。这里头是没有“社会”的地位的。在我小时候,混社会的人是被鄙视的。“社会上”的人是没有出息的。所谓“走入社会”,其潜台词就是你的幸福生活结束啦——前路风险重重、好自为之。



这样的社会结构不仅造成了许多小人物的悲哀,其实也造成了许多大人物的悲哀。我们去看范仲淹,他写下千古名句,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什么他总是在忧呢?因为如果进庙堂,他需要去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去为五斗米折腰——这是游戏规则;如果不进,他范宰相尽管有抱负有能力,却平民百姓一个,没钱没资源啥也干不了。在庙堂和江湖之间,没有其它东西可以让范宰相施展抱负。是故只能进亦忧,退亦忧了。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所谓先天下之后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正能量象征,我却读到更多的无奈。


范仲淹


我们知道了英国的故事后,会有另外一种感慨。范宰相如果生在英国,他一定不会在忧患中度过一生。因为他在这混社会也可以混得很高大上的。不当宰相了,他可以去大学里教书、去办一个博物馆、去当各种公益机构的理事、去办个公司给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去文学院做个院士,等等等等。一句话,他可以变成一个贤达人士。Sir Fan,一个公民。但是在古典中国,在除了官就是民的传统中国,他只能够在庙堂和江湖之间徘徊,终身忧心忡忡。其实,这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更大的浪费是我们社会组织能力的浪费。进入19、20世纪的时候,我们落后了。我们先觉得是科技不行,后来发现是人不行,后来才发现,不是中国没有牛人,而是中国人一盘散沙,没法一起合作。中国人单打独斗都是黄飞鸿,合在一起就是义和团。那为什么不能一起做事情?因为我们社会发展远远不够,从小没有社会组织给大家练习合作的技巧。从小没学过的东西,自然就不会。换句话说,长期有意无意压抑社会发展使得我们每个人没有拥有一些现代社会必备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自我组织的意识和能力,和平解决冲突的意识和能力,互相守望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传统的金字塔形以熟人或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日渐力不从心。




我们的社会发展跟世界水平差得多远呢?下图是英国Charity Aid Foundation 最新计算出的World Giving Index。它用的盖洛普(Gallop)的数据,计算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公民参与普通社会事务的状态。三个指标是或者给公益组织捐赠了资金、或者从事过志愿工作、或者帮助过陌生人的人口比例。注意啊,把“帮助过陌生人”也算在里面了。然后形成一个指数,排名越前颜色越大。问题是,中国在哪里?我找了半天,在这里。我瞪了半天,真的,139个国家里排138。


World Giving Index 2016

经常有人问我,中国和发达地区差距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先进行业可以直接引入到中国的?我实在找不到比公益这个行当差别更大,也更有潜力的了。在过去两年的公益历程中,我们亲眼看到了各种资源、各种人才向公益行业集聚。目前民间蕴藏的公益资源潜力有多大,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们基金会资助的一名公益人祝启武,通常叫马克。2013年初,他以11年在中国基层从事从孤儿院到麻疯病人救助的一线活动经历申请并入选明日基金会的明日伙伴计划。年中,在基金会的鼓励下马克开始公益创业。就在他刚刚开始创业不久,2013年8月21日,一场病魔突然来袭。一开始只是喉咙发炎,可是到了9月5日,他因病情恶化被送入医院,呼吸困难、高烧、休克,还曾一度心跳停止。医院初步诊断为脓毒血症引发全身多器官功能性损害,约需40万元的治疗费用。我记得当时在中国城吃饭,收到消息心里一紧。马克这辈子只干过公益,既没有医保也没有社保。在一个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设完毕的地方,这四十万的费用足以杀人。


马克和孩子们


可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所有人的预料。马克的故事迅速传播,志愿者们成立了一个爱马克小组,并在全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劝募活动。在短短三个星期里,中国人为马克这个普通的公益人、素不相识的公益人捐款1112笔,总额超过128万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计,也三倍于医疗费用所需,后来捐款不得不叫停。这件事情从头到尾没有政府的参与,我把它称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传奇。马克不仅得救,还用多出来的善款成立了专用于公益人救助的基金会。多年以后,回望这件事情,它完全可能成为一个百年老店的起点。

 



随着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慢慢富裕了,但我们还没有变成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强国。把大国的崛起放在时间的纵轴中来看,我们清楚的看到差距到底在哪里。差距就是动力。我们应该相信自然规律的力量,判断未来的三十年、五十年的社会发展将会比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更为激动人心。

 

现在的我们,正站在一个伟大社会的门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的开端。这中间差的一块砖,社会建设的这块砖,将由我们,由你和我,亲手缔造。丰功伟绩将属于敢在今于放弃平凡安逸的生活,而投身到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年青人们。这,才是属于我们这代人,我们这辈子,最大的历史机遇。这才是公益和慈善在今日中国最重要的意义。





MAR
03TH

我们 | JW的30s公益观

Post by 苗苗 2018-03-12






在上周的30s中,Momo谈及了从事公益带给她的转变,当我们从关注个体利益转变为关注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利益时,就必须解决背后的根源——社会问题。当社会出现问题时,公益人必须有所选择。本周,请听JW为你讲述她的选择。




当社会出现问题就必须有人去思考和行动。公益对于我来说,就是满足个人私心的一份选择,在追逐这份事业的道路上,和内心想要去解决社会问题的小伙伴走在一起,寻求社会资源的最优链接,促成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我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并像我一样,从中受益。


谈到“私心”,小娟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无私的人,世上也不存在没有私心的人,只是大家眼中的私心可能和金钱、权利相关,而她的私心就是在推动某个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满足,这也是一种“自私”。


再来,公众普遍觉得做公益的人就是不要钱、大爱无私的大善人,总会听到“你们做公益图啥呢?”这样的声音。其实做公益也是一份事业,公益人也有工资,就像选择做医生、做老师一样,就是选择了一个职业,只是在赚钱和自我满足上进行了权衡。


约定俗成的东西都会在社会变革中慢慢转变的,自私也可以是无私的表现,做公益也不是没钱赚,我想这就是明日的使命和愿望,将来那些“卓有成效的现代公益领导人”会更好的改变这个社会,优化社会的现有链条。



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并只选择前进在这条路上,你的选择够潇洒吗?可以和“我们”聊聊哦!现在就给我们留言吧~




你可能还想读




JAN
01TH

我们 | Momo的30s公益观

Post by 苗苗 2018-01-23

“我们”30s公益观持续“曝光”中!


上周,阿培用30s描述了公益机构的使命,那么身为这其中的一份子,公益人又是如何描述公益行为的呢?我们来听听Momo的心声吧,说不定你的灵魂会和她产生共鸣,你心中可能也暗藏着成为公益人的使命!


Momo与团队在苏州太湖马拉松为明日中国奔跑


“公益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为其他人提供物资、服务,或者其他帮助,而更应该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整体一起为了人公平且平等的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对Momo来说,从事公益事业带给了她一个转变,给予和服务个体虽然可以解决当前的危机,但当我们从关注个体利益转变为关注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利益时,就必须解决背后的根源——社会问题。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所有参与方都会平等地参与创造和建设,所有社会成员、甚至是其他生物、自然环境都可能从中获益。因此,公益是一件关乎普罗众生的事情,博爱,道阻且长


公益在你心中是什么定义?你曾参与哪个公益活动让你成就感倍增?现在就留言和我们分享吧!


也欢迎大家和我们聊一聊你心中的公益界,或是你对当前公益热点的看法。稿件请投送至shanghai@chinanext.org,小编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哟~





你可能还想读



JAN
01TH

明日研究院 | 编外《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公益2》

Post by 列老师 2018-01-08

本篇文章共1877个字。扫一眼只需要2分钟,但读懂可能需要一段时间。2分钟读懂的人,欢迎留言,好酒好肉伺候。 

 

上一期的明日研究院编外,发了我写的一篇文章《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公益》。文章一出,后台有不少留言表示不认可。最集中的反对意见之一,说你只说了做公益很难,在中国尤其难。这点我们同意啊。可是说了半天,并没说什么人才能做公益啊。文不对题啊。


列老师一声长叹。其实我说了。还列了12345,但你们明明视而不见。

 

而且,非要说得那么明白么。自己想一想,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什么人会选择一份本质上难度既高、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状态下也不太具备条件、永远不可能有大的金钱回报、做成了造福别人、做不成则委屈自己的事业呢?

 

不难回答这个问题。难的,是接受答案。

 

我以前说过,不是圣人,就是傻子(《投资人谈公益: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总之不是什么正常的人。以上三者绝不加引号,因为就是这个意思。明日中国团队面试新成员的时候,往往开宗明义:做公益不是一个正常的选择坐到我们会议室的,必然会有不同寻常之处。能向我们描述一下你的不正常之处吗?


正常人,绝大多数头脑还算清醒的人,是会正确的选择不做的公益的。我们是数万年自然选择的产物,均会遵从基因深处生命第一程序的呼唤。从古到今,无论是渔猎还是农耕,和平或者攻伐,无论是移民还是抢学区房,择邻而居还是门当户对,历史、环境有所不同,但是人类、乃至整个生命体系的核心活动,都无非可以总结为:适应环境、获取资源、以最大的努力增大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的概率。在数十亿年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生命的第一本能和最大意义就是传承和复制”这句话已经印在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底层程序里,左右着所有生物的行为。

 

显然,传承和复制需要资源。而资源天生是有限的,需要抢夺,抢夺则考验自身的实力。这是简单的逻辑使然。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使得“抢夺”变得更为和平,对失败者更为宽容,但竞争的本质没有任何改变。今天的所有人,从定义上说,都是胜利者的后代,是强者的后代,身上带有几百万年残酷的优胜劣汰和自然选择之后优选的基因。尽管我们的大脑不一定有意识,但我们身体中不受意识控制的部分也会带有强大的记忆,它们会促使你不断地争夺。这是深深种植在生命身处,基本不受大脑控制,甚至反过来控制大脑的功能。

 

这情况下,你会觉得“利他”这个基因程序完全没有存在的可能。即便是利他行为,也不过是利己本能精心构建的策略。做公益,无非是一种高端的奢侈品。一种换取其它东西的利己行为。

 


对吧?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帮助你,至少是为了换取你来帮助我。我撒银子,是因为我喜欢看到收钱的人感恩的脸。我们合作,那是因为对合作的双方都有好处(对第三方就呵呵了)。即便是官方的公益部门,也没有免费的午餐。捐赠人、资金、渠道、品牌不都是稀缺资源吗,有的时候甚至连受助人都是稀缺资源。99公益日和各种活动,不就是一个中心词:抢么。

 

对吧?

 

看完这一段之后,你是不是觉得“不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吗,这有什么好说的?做公益也要拼资源啊,这个年代,什么不都得抢啊。

 

对吧?

 

对,你的判断没有错,这是世界的主流规则。但相信它的人,不适合公益这个事业。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你要是亲切待人,

人们可能会诬告你自私和居心叵测;

但不管怎样,还是亲切待人吧!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你要是功成名就,

就会赢得虚伪的朋友和树立起真正的敌人;

但不管怎样,还是成功吧!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你要是诚实坦率,

人们可能会欺骗你;

但不管怎样,还是要诚实和坦率吧!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你的多年苦心建树,

某人可能会将它毁于一旦;

但不管怎样,还是建树吧!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你要是得到了宁静与快乐,

別人可能会嫉妒你;

但不管怎样,还是快乐起来吧!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你今日的善举,

人们经常会在明天忘掉;

但不管怎样,还是行善吧!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ve got anyway.

把你最好的奉献给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却可能永远不会知足;

但不管怎样,

还是要把你最好的奉献给这个世界吧!

 

--节选自Do it Anyway by Mother Teresa

                                             

你能理解这样做的理由吗?

 

你不大可能理解上面这首诗。不大可能真正体会到公益事业存在的核心价值,以及给个人带来的那种无以伦比的幸福感。你不大可能体会到黑暗尽处光明的含义。不能真正理解无欲无求才能拥有一切。你可能心向光明,但终究无法放下。

 

因此如果坚持走公益这条路,你最大的可能,便是在利己和利他中纠结一生,在追求和放下中犹豫不定。于是,既没有收获世俗的快乐,又没有得到灵魂的升华。最终,你会带着疑惑离开人世:我的终生都奉献给了追求社会进步的善事,为他人谋幸福,可是为什么得不到感谢?太多人会因此寻求宗教的解释:上师与灵修一一登场。它们短期会有一定用处,但是倘若灵魂深处的问题没有解决,一切都将无济于事。


很抱歉。佛家把这称为缘分。没有是求不来的。有缘人终有一个节点,称为“顿悟”。当然,不用遁入佛门去认识到这一点。

 

看到这里,适合做公益的人,应该已经在微笑了。排除了不可能的原因,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太可能,都必定是真理。排除了不可能幸福的要素,剩下的无论多么匪夷所思,也都必然导向幸福。

 

卷福这么帅的帅哥扮演的福尔摩斯说的名言肯定能记住吧?

 

匪夷所思的要素,在今天就隐藏在公益事业中。

 

所以,我们可以说,

 

付出不是为了收获。付出本身便是收获。因此,一无所有,即是全部拥有。

 

努力不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努力本身就是最终目的。

 

不是“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会有意义”。往每一天添加了意义,每一天就会有意义。不添加,任何一天,包括“有一天”都不会有意义。

 

为某个结果殚精竭虑,到终于得到的时候,必然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做正确的事情,想要的会自然而来,再加上更多。

 

这些真理,其实已有多种语言、多种科学、多重宗教的表达方式。人类开化数千年来,不断地有极少数智者,穿上不同的马甲,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语言,向世人徒劳地讲述同样的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胜可知不可为。我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除非经过我,没有人能到上帝那里去。

 

大道至简。

 

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但真正做公益的人,从来不劝他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我认为人对自己一生的自主选择是天赋人权。如果这篇文章难以说服你,就老老实实利己嘛。把全副精力放在造福自己和家人身上,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平平凡凡过完一生。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和平年代,这样的人生很快乐。诚然,做公益会收获到更高一层的幸福,但既然享受不到,又何必去追求呢?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啊。



更多明日研究院文章请点击

明日研究院 | 编外《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公益》

明日观点 | 公益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体、用、术

明日研究院 | 公益思想“体、用、术”式分析